高考招生计划改革2020年只有60%的高考成绩?综合评价录取还是主流

2020-05-12 14:26 来源:全球教育网

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此前宣布了2020年高考的综合改革计划。其中,《综合评估与录取试点方案》指出,原则上高考成绩占学生总成绩的比例不低于60%。

消息一出来,就引起了一场激烈的讨论。

许多网民的第一反应是:只有60%的高考成绩,剩下的40%靠打爸爸?

许多网民也反映高考综合改革正在进行中。这一举措是否揭示了高考录取改革的新趋势?这种录取方式会成为未来的主流吗?

事实上,综合评价录取是改革后的高考录取模式。这种模式是根据各中学统一高考、学业水平考试、学校面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形成的一种新的选拔方法。

在这种选拔方法中,统一高考成绩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总成绩的60%。有些人明白所有的录取都是以这种方式进行的,这是错误的。这个分数相对较小。对大多数学生来说,仍然有必要参加统一入学考试。但是,也不排除在高考综合改革的过程中,一些高校将扩大这种综合测评录取(三位一体)试点的数量。这要求我们认真理解这种注册模式。

“只分数”、“只进修”、“只文凭”的顽疾,是困扰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严重问题。

“唯分数”是对学生的全面评价,视分数为英雄,视考试成绩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。高考中所谓的“只分数”是指高考分数(裸分数)是录取的主要或唯一依据的录取方式。

“只进一所高等学校”意味着学校和教师把进一所高等学校的比率作为他们唯一的追求。随着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普及,“升学率”、“关注原创率”和“北伐率”成为追求的目标。

“文凭至上”是指将文凭作为判断人才的唯一标准,将文凭等同于价值和能力,学位决定就业和深造。

这种弊端引起了高层的关注。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,“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,完善德育实施机制,扭转教育评价的不科学取向,坚决克服唯成绩、唯进修、唯文凭、唯论文、唯帽子的顽疾,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”。

特别是,大多数高中“只注重分数”,这导致教师“测试教什么”和从事“海上测试战术”,强调知识而忽视能力。考试已经成为教学的最终目标。学生死记硬背是为了在考试中获得高分,这抹杀了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。

“只分数”导致高中学校注重智力教育,而忽视道德、身体、审美和劳动教育。我们非常重视高考总成绩中的科目,而其他科目则不然。德育、体育、美育和劳动教育被“边缘化”,不利于培养德、智、体、艺、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。

“唯分制”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,影响了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,影响了引领未来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。因此,“唯分数”的慢性病必须解决。

2020年初,强力计划正式出台。作为基础学科招生改革的试点,该计划旨在选拔和培养

与自主招生相比,强积计划招生的学校数量和学生数量明显下降,门槛大幅提高。虽然所有学校都提到入学资格不少于一条线的要求,但这只是“底线”。每所学校将根据发布计划划定一条入围资格线,实际入围分数线基本上将远远高于全国范围内的一批线。

从表面上看,强积计划似乎更依赖于高考的结果。事实上,取消独立招生和取消强基础项目并不意味着人才选拔渠道变窄。随着招生改革的深入,特别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到来,分类考试、综合评价和多项录取已成为人才选拔的主流趋势。

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那样,新一轮高考改革“不是把一次考试变成两次或更多次考试,而是要解决目前所有学生都由高考“一次考试”来评判,所有学生都必然要参加高考的做法。如果我们继续强化高考的主导地位,只关注考试的数量,中国的教育改革之路只会越走越窄,越走越难。

这一轮考试改革要解决的关键问题,应该是逐步放松高考对学生、学校和大学的绝对控制,只把高考作为评价和衡量学生的重要指标之一,也就是说,只把高考作为一种考试,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评价方法”。

事实上,上海和浙江作为新一轮高考改革的第一批试点省份,已经探索并开展了综合测评和录取试点。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统一的高考成绩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、大学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成绩,按照综合成绩的比例,择优录取。也被称为“三位一体”的综合评价和录取。

高考成绩有什么用?入围的依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