群星闪耀,深度对话百名金华作家【木汀访谈录】

2022-06-15 09:25 来源:教育日报网

  编者按:

  放歌新时代,文坛展风采。乘着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东风,广大金华作家满怀激情,展望未来,走进新时代,书写新史诗,不断攀登文学艺术的新高峰。

  为了充分展示文学婺军风采,反映金华文坛的新成果,我院公众号将陆续重磅推出多名金华作家的访谈推文,金华市作协与我院亦以此为契机,决定联合编撰《群星闪耀——深度对话百名金华作家》一书,届时将集结出版,为金华文学婺军再次吹响集结号。

  至情至信是诗心 一心一念是乡情

  【木汀访谈录】

  访谈人:张苑

  访谈对象:木汀,原名杨东彪,另有笔名木沐、七月、阳芷、木易等。1967年出生。中国作家协会、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。出版有《七月诗选》《七月-第三季》《春》等诗集、诗画集。长期担任国内重要诗歌奖项评委。首届东亚诗人大会(中、日、韩)中国诗人代表团副团长,第三届中美诗学对话中国诗人五人代表团成员。现定居北京,供职于中国诗歌学会,系第三届中国诗歌学会理事、副秘书长,第四届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、驻会副秘书长。

  访谈人:张苑,1992年生,婺城区融媒体中心记者,金华市作协会员,婺城区青年拔尖人才,新闻及文学作品在《人民日报》(人民日报副刊)《新京报》《草地》《天津美术》《文化金华》等报刊上发表。

  问:您从小就在金华学习成长,同学和至亲都在金华或宁波,而你在青年初期,却突然离开金华,去了北京?

  答:我是宁波人,又是金华人。我曾写了一篇《寻找记忆:诗仙笔下‘金华渡’》的散文,刊发在2019年2月23日《新华每日电讯》,就把宁波和金华的渊源表达清楚了。我在金华这片文化沃土上学习、生活了20多年。金华的文人辈出,尤其金华金东,不大的方圆,却诞生了人民诗人艾青和人民音乐家施光南。我总是说,金华有没有诗的外表,并不影响它无处不在的诗性。所以,我的诗歌创作和研究的勇气和灵光,源于金华。

  大约是1988年,我21岁,充满憧憬。大约是五月,我去北京,此行的目的,就是要去拜访诗坛泰斗艾青。从浙赣线金华站出发,平生第一次去北京,第一次坐卧铺, 20余个小时的跋禀赋涉,难掩内心激动,就在火车上完成了我平生第一首诗作《告别》:

  “汽笛将渐渐拉长的目光

  交给车轮

  微笑成为永恒

  江河潺潺

  南方与北方

  从今以后

  将互望互耀

  蚕用生命证明自己的执着

  沉重的历史不再需要延续

  挥挥手

  代表着一个开始

  车轮作序是一种主题

  告别季节

  是季节的含蓄

  拉长的目光如雨渐渐响在土地的深层

  北方和南方”

  一个月后,这首现代小诗在当时《北京晚报》上发表,那时候,《北京晚报》还只有4个版面,处女作能发表在《北京晚报》,又意外又惊喜。不过,很遗憾,那次拜访艾老的计划,终因故未能如愿,但诗歌的种子由此在心里种下了。1993年,我又一次从浙赣线金华站出发前往北京,彻底开始了我的作家梦,诗歌梦。这个追梦经历,并不是一帆风顺,为了生存,我先后在企业和文化单位任职。2016年5月,姜昆的中学老师、北京残联的领导万家缪突然给我电话,告诉我艾老仙逝,嘱我开车接上他,到东四十三条的艾老家吊唁。

  金华是一块让游子夜思梦想的地方。艾青的夫人高瑛也常与我讲起一段段往事,讲起“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,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”,讲起晚年艾青不慎摔伤了手臂,术后不久在纸上写下的“落叶归根”……

  问:拜读过您的作品,温暖优美,能谈谈您的诗歌主张吗?

  答:我推崇艾青的“朴素”“单纯”“集中”“明快”,语言很朴实,没有过多的文字技巧,也没有堆砌华丽的词藻,很容易阅读、理解和记忆,“爱生活,故我歌唱”。

  这份诗歌信仰指引着我于笔耕不辍中不断收获生活的给养。我的《七月》《七月第三季》《春》等多部诗集、诗画集都在践行着艾青的诗歌主张。

  如果说诗歌需要有一种风格和主张的话,我想应该是“美”,就是美到你挑不出毛病来。每一个诗人都应当有着饱满细腻的情感和真挚的诗心,不管是小桥流水、花草树木、大好河山,或者生活片断和人生感悟,每一首诗都应当有对生活的思考和情感的流露,进而呈现一个温暖而优美的如诗如画的世界。

  问:您在诗坛深耕多年,能谈谈您对诗歌创作的理解吗?

  答:从秦汉散文到唐诗、宋词、元曲、明清小说,直到现代诗一百年,每一个诗人应当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历史和脉络有一定的认知,对诗歌的现状和症结有一定的了解,可能还会对全国各地的诗歌作者分布有一定了解。但在这个诗歌的圈子里,每个诗人都应当有自己独立的诗歌观点,客观且冷静。在作品的字里行间就可以感受到一个诗人对诗歌的热爱、判断和憧憬,我希望每个诗人都是真正喜欢诗歌的、真正在写诗歌的人、真正懂诗歌的人,是把诗歌当作生命在抒写的人。包括我们的诗歌评论家,每一句评论都应当是很客观的,不抱有任何个人恩怨和观念的,真实地记录了诗歌的过去、现在和未来。我深信,无论我们中国的诗歌怎么千变万化,在那诗意的灯塔下,一定会有他的真善美。

  问:我们了解到,您作为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,驻会副秘书长,这些年为中国诗歌做了很多事,能和我们谈一谈心得吗?

  答:近些年,我基本都在忙于诗歌教育的普及以及诗歌活动的组织,也经常跟作者讨论作品的修改直至发表。我们也做了一些大型诗歌活动,如李白诗歌节、徐志摩诗歌节、艾青诗歌节、童诗中国论坛、屈原杯诗歌大赛、东亚诗人大会、“我们与你在一起”全国大型诗歌公益活动等等。当然,我主要是在幕后做策划、组织和服务工作。

  艾青夫人高瑛戏称我是不计得失的“杨白劳”,可能有时候因“杨白劳”的热心肠及善良,也会遭受误解,心生委屈。我的朋友们经常说,我只适合做公益事业;他们认为我是学问人,做生意不行。人过天命,我是觉得,凡是有利于中国诗歌发展的事情,都是值得做的事情,既然是值得做的事情,那么把它做好才是最重要的。至于个人,至于名利,不是诗歌所能。

  问:无论是您的诗歌作品,还是您策划的诗歌活动,可以看出您特殊的故乡情,能聊聊您对金华的感情吗?

  答:我总是喜欢自称宁波籍的金华人。我时常回乡,尤其到了春节,心头总有一份莫名的牵挂。多少次,我领着家人,恰巧赶在除夕这天回到故乡,找一家酒店住下来,在这片土地上吃一顿年夜饭,没有告诉任何人,悄悄地来,悄悄地走。近30年沧海桑田,儿时所见的金华早已变了模样,高楼大厦拔地而起,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,而我仿佛还是那个少年,当年那趟从浙赣线金华站出发的列车,那条尽染诗意的长路,始终载着我前行,闪耀着明亮的灯火,照亮前路,温暖心底。

  访谈感言:金华是诗歌的城市,自南朝沈约登楼题八咏,首开诗韵风,到宋时李清照一改婉约风,留下“水通南国三千里,气压江城十四州”的千古绝唱,直至“诗坛泰斗”艾青于腥风血雨之中用诗歌的火把照亮风雨飘摇的中国,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义无反顾向太阳……这一脉源远流长的朗朗诗风,铿锵诗韵,启迪了许多如木汀一般的诗人,他们创作了大量闪耀中国诗坛的鲜活作品。从阅读木汀的诗歌,到此次采访木汀本人,他对金华的脉脉乡情流淌在字里行间,洋溢在交谈始末,尤其他对艾青的追忆,对艾青诗歌的痴迷,对艾青诗歌主张的执着,让人感受到一份火热的赤诚,径直的奔赴,亦如那个在绿皮火车上执笔话心声、正当双十年华的温润少年。